贵州民族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贵州民族大学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始建于1951年,现为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也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学校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拥有花溪校区和贵安新区大学城校区,总占地面积2825亩,校舍面积79.6万平方米。作为一所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涵盖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2025年,学校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物理学博士点),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并完成“一校一址”办学布局调整,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贵州民族大学教学质量贵州民族大学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学校设有21个学院和1个研究生院,开设74个普通本科专业及28个专业方向,拥有专职教师近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约2.1万人。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获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10个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及17个授权领域。学校注重实践创新,依托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等教学单位,在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成果显著,指导学生多次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如在2025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贵州省赛中斩获1金1银2铜。学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与澳门美高梅公司合作建立“民族艺术人才培训输送基地”,定向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实现产学研深度联动。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对口支援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
贵州民族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5月创立的贵州民族学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高等学府之一。1978年12月至1984年6月,吴福恒担任校长;1984年6月至1986年11月,邓从浩继任。2000年至2002年间,学校毕业证编号采用17位规则,校长签名章开始使用条章并出现蓝色样式。2007年,学校被列为贵州省属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经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标志着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2025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历任校长包括褚光荣(党委书记)、王林(现任校长)等,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文名:贵州民族大学
外文名: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简 称:贵民大(GMU)
院校代码:10672
贵州民族大学教育教学:贵州民族大学构建了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教学上,英语、日语专业要求考生高考外语成绩达单科满分的60%以上;老挝语、泰语等专业则要求语文成绩达标;艺术类专业需通过省级统考并符合身体条件(如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对身高、视力有特定标准)。学校设立民族班、民汉双语预科班等特色班级,考生须通过贵州省民汉双语招生民族语言口语测试。课程设置方面,非外语专业将英语作为必修课,同时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特色专业。学校大力推动民族艺术教育国际化,通过《澳门2049》等项目将苗族古歌、芦笙技艺等非遗文化融入教学,为学生提供国际级艺术实践平台。近年来,学校深化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课程改革,在ICPC等顶级赛事中检验教学成果,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87万册及丰富电子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