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历届毕业证样本图片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直属于江西省教育厅,依托南昌航空大学办学。学院于2001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试办,并在2003年12月经教育部首批确认为江西省13所独立学院之一。2007年3月,随南昌航空大学更名,学院由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正式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学院位于江西省赣江新区共青城市青年大道69号,地处昌九经济带核心区域,庐山南麓、鄱阳湖之滨,校园总投资4亿元,占地1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座秉持智能化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校园。学院以工科为主,融合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拥有专任教师347至375名,设置6至7个教学学部,开设28至34个本科专业,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经济学、环境设计、表演(空中乘务方向)等,在校学生总数近7000至10000人。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教学质量学院始终将教学质量作为发展核心,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师资力量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任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学院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行的“师生同台”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单向灌输模式,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学习感悟,显著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增强了铸魂育人效果。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通过心理游园会、素质拓展等丰富活动增强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积极心态,其成效在2025年江西省高校“5·25”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大赛中夺得一等奖的佳绩上得到充分印证。学院坚持红色文化育人,将思政课堂延伸至革命场馆(如都昌县后垅革命烈士陵园),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实践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学院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历史沿革学院的发展历程清晰而稳步:2001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开始试办。2003年12月,学院迎来重要里程碑,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全国首批、江西省13所独立学院之一。在早期发展阶段,学院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科技学院。2007年3月,随着其母体学校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升格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学院亦同步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并沿用至今。在领导团队方面,学院历任院长为学院发展倾注了心血:黎俊初(2004.5.21-2004.9.14)、张坚(2005.2.08-2010.6.23)、刘志和(2001年7月--2014年7月担任院长,其中2010.6.23-2012.5.07为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院长任期)、徐光井(2012.05.07-2017.12.30),李建萍(2018.01.06-2020.02.07)。目前,学院由徐光井担任校长(2014.8--至今),余修日担任书记,领导学院不断向前发展。
中文名: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外文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NCHU
简 称:科院
院校代码:13433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教育教学:学院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依托精细化的教学组织架构。现设机械材料学部(一学部)、信息电子学部(二学部)、经济管理学部(三学部)、艺术学部(四学部)、文理学部(五学部)、航空学部(六学部)等六个主要教学学部(部分资料也提及思政及基础学部、实验教学部和国际教育培训中心)。这六个学部分别开设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如机械材料学部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信息电子学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经济管理学部的经济学、会计学;艺术学部的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文理学部的英语、新闻学;航空学部的飞行器制造工程、表演(空中乘务方向)等,共计开设约28至34个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教育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学院大力构建“就业共同体”和“大就业”格局,通过积极开展大型双选会、大力推动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相关工作获央视《新闻1+1》栏目报道),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致力于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上,学院通过实验教学、创新“师生同台”课堂、心理健康素质拓展活动、红色主题研学实践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显著成效体现在省级大赛获奖以及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上。学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就业促进举措,提升服务效能,并努力建立产业、专业、就业的联动机制,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筑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