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历届毕业证样本图片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于2001年7月创办,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院位于江西省赣江新区共青城市,地处昌九经济带核心区域,毗邻庐山与鄱阳湖,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投资4亿元,校舍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秉持智能化理念建设现代化校园。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经、艺、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设有六个教学学部和一个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开设包括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工商管理、环境设计、英语、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方向)等在内的29至34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近万人。学院依托南昌航空大学办学资源,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教学质量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将其视为发展的生命线。学院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拥有专任教师375名,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教学改革方面,学院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推行“师生同台”思政课教学,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感悟,显著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深化了育人效果。学院还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教学成果持续显现,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例如在2025年江西省高校“5·25”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大赛中荣获全省一等奖,体现了其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学院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举办大型双选会、访企拓岗等举措,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精准服务每位毕业生,其促进就业工作的努力和成效甚至获得了CCTV-13《新闻1+1》栏目的正面报道,彰显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历史沿革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的历史沿革清晰。其前身可追溯至2001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试办。2003年12月,学院迎来重要里程碑,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确认的江西省13所独立学院之一,正式定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科技学院”。在此期间,学院依靠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现南昌航空大学)办学资源,明确为江西省教育厅直属高校。2007年3月,随着依托母校“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学院也随之更名为现名“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学院的发展也体现在校址变迁上,现坐落于共青城市科教城。在领导层方面,学院历经数任校(院)长:黎俊初(2004.5.21-2004.9.14)、张坚(2005.2.08-2010.6.23)、刘志和(2001年7月任负责人,并于2010.6.23-2014.7期间担任院长)、徐光井(2012.05.07起主持工作,并于2014年8月接任院长至今,亦有信息提及李建萍曾于2018.01.06-2020.02.07期间任职)。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学院已从最初的试办走向成熟,成为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
中文名: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外文名: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简 称: 科院 (KY)
院校代码: 13433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教育教学: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结构清晰,特色鲜明。学院设有七个主要教学单位:机械与材料学部、信息与电子学部、管理与经济学部、文学与艺术学部、思政及基础学部、实验教学部和国际教育培训中心(亦有整合为六个学部的表述,包括航空学部)。学部设置覆盖工学(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如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表演)和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共开设29至34个本科专业。教学上,学院不仅注重新工科建设及传统专业的深化,更大力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师生同台”教学模式是其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创新典范。学院构建了“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心理游园会、素质拓展大赛等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相关团队在省级大赛中表现优异。实践育人环节不断强化,学院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红色主题研学实践,如前往都昌县后垅革命烈士陵园开展沉浸式教育,将思政课堂延伸到革命场馆,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育人资源,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实验教学部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国际教育培训中心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的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素质拓展、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育生态,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