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始建于1960年,应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享有“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发展,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院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标志着学校从单一气象学科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型。学校现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海洋局多方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学校以大气科学为顶尖优势学科,其学科评估达到A+等级,并以此为核心辐射发展理、工、文、管、经、法、农、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体系,在全球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60余年来,学校立足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累计培养了16万余名杰出人才,校友遍布气象、国防、科研及国际组织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质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构建了完善的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大气科学等国家级优势学科,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建立了以信息科技深度融合传统特色学科的教学模式。设立“长望实验班”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强化数理基础与实践能力。学校注重产学研协同育人,与中国气象局等共建单位深度合作,确保教学与业务需求紧密结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彰显了其扎实的教学基础和卓越的人才培养成效。课程体系强调理论基础与前沿技术并重,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卓越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广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证书作为学生学业成就的权威证明,在社会认可度极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历史沿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60年成立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学院从南京大学分出,独立建校,正式命名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奠定了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00年,学校管理权由中国气象局划转至江苏省人民政府。2004年5月,为适应学科拓展和多科性大学发展的需要,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共建范围进一步扩大,教育部加入共建行列。2014年,国家海洋局亦加入共建。2017年,学校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2022年,再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历程体现了学校从专业气象学院向以大气科学为特色、信息工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重点大学的华丽蜕变。
中文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外文名: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 称:南信大 (NUIST)
院校代码:103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学校拥有本科、硕士、博士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含函授、自考)等完整的学历教育层次,覆盖专科至博士后的全过程培养。教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通过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和科研领军人才)、先进实验室平台(如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以及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如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赋能传统优势学科(如数值天气预报等),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标准,毕业生符合培养方案要求者,获颁发国家认可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学位)证书(含成人高等教育),其证书编号信息可通过官方渠道规范查询。学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国际视野培养,致力于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气象现代化、海洋强国和信息化发展战略。